光輝燦爛的卡拉揚
白天忙完一場演講,夜晚突然想聽貝多芬,拿出幾個版本,就第九號交響曲前幾分鐘,來個小小的版本比較。
有一陣子熱愛老錄音的版本比較,其中卡拉揚跟福特萬格勒是一定要比的:
同款的貝多芬交響曲,卡拉揚節奏快、氣勢如虹,錄音品質穩定,小時候聽覺得貝多芬理當如此光輝燦爛!
遲緩的福特萬格勒
福特萬格勒剛好相反:指揮速度慢、節奏遲緩,二戰前後的現場演奏,音響效果不理想,甚至會少掉整個樂章。
因為第三帝國廣播公司的錄音在二戰末期不是毀於戰火,就是被攻入柏林的紅軍掠奪殆盡,少數錄音母帶歷經劫難,留下來的都已經很好運了。
同一首曲子,兩者的詮釋總是南轅北轍,聽音樂就知道兩人合不來:「看法不一樣,實在不能勉強。」
慢有慢的韻味
福氏對音樂的詮釋跟卡拉揚截然不同,他的風格深沉細膩,呈現完全不一樣的味道。慢有慢的韻味,需要一點時間才能醞釀與體會。
這幾年聽卡拉揚,雖然還是很過癮,總覺得速度實在太快了!味道還沒出來,千軍萬馬已經整整齊齊地在大平原上奔馳而過,如入無人之境,這個貝多芬何其壯也!
反倒是福特萬格勒,似乎正如一些樂評家所說,演出經常表現出遲疑與猶豫,經過一段寧靜後,又慢慢發展出新的東西,彷彿舊的消逝了,在空無之中又發展出全新的生命。
1951年拜魯特音樂節的貝九
福氏的錄音都有很多沙沙聲與炒豆聲,氣質蒼涼卻帶有餘韻,這個貝多芬似乎更符合許多時候的心境。
以前很少專心聽音樂,都是一邊打病歷或處理事情時順便聽,沒有能力處理大編制的曲子。上次完整聽貝九是去年有一次回家,我拿出1951年福氏在拜魯特音樂節演出的經典版本,跟我媽坐在沙發上一起聽。
我拿了幾個版本進行比較,隨意發表評論,她沒有贊成、也不表示反對…只是靜靜地聽而已。
圓圓的盤子,仍舊是大團圓
這幾年家裡聽音樂的人少了,然而印象中每次回家都會聽到滿屋子的鋼琴聲與歌聲,卻不時在印象中出現。
把唱片放進播放機,就會出現很多熟悉的聲音:「有鋼琴聲、有歌聲,有少年人有老人、有猶閣少年的老人,厝內誠熱鬧,充滿無限無盡的活命。」
幾經搬遷,家裡有點年歲的 CD 予我從舊家拿到台北,又從台北搬回新竹, 一直帶在身軀邊。
雖然網路上有近乎無限多的版本可聆聽,音質和實體唱片也幾乎沒有分別,還是捨不得丟掉:
一張張圓圓的盤子在身邊,感覺仍舊是大團圓。
看門診親像聽古典音樂
最近我才慢慢體會到,指揮家對音樂的詮釋,出自對樂曲「理解」的不同,而人生亦然。生活中面對外界的反應,也都是對生命「理解」後的回映。
每天看門診,病人一進診間就用各種不著邊際的言詞喋喋不休,我是否能「理解」她的焦慮?病人進來一言不發,我講完話發現她坐著開始掉眼淚,我又是否能「理解」她的悲傷呢?
看診好比聽古典音樂:見過各種的歲月風華,來診的病患與日俱增、音樂是愈聽愈慢了。
林均賢,2024 年 6 月 26 日起筆,2024 年 7 月 04 日完。